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,孩子总说因为粗心丢分,家长也就信以为真。
		
	
这样一来,真正的问题就被掩盖了。
		
	
孩子自以为什么都懂,没有问题,下次注意一点就行了。
		
	
可实际上,真正的问题却被忽视了。
		
	
多少孩子成绩差,不是因为粗心,不是因为笨,而是因为“积懒成笨”。
		
	
		 
	
		孩子并非不聪明
只是懒得学习 
	
		
	
辅导孩子写作业,是最让家长头疼的事情。
		
	
孩子一放学就只想玩,丢下书包完全不管作业,还得三催四请才不情不愿拿出作业本。
		
	
好不容易坐下来了,却迟迟下不了笔,不是拿着笔抓耳挠腮,就是对着书本发呆。
		
问他怎么回事,他却说:“妈妈,我不会做。” 
	
		
	
多少家长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产生怀疑:我的孩子就这么笨吗?
“今天才学的知识,现在就忘了?”
“老师上课不是讲过吗,怎么就不会做了?”
		
	
老师想说,孩子并非真的不会,而是懒得学会。
		
	
上课的时候,老师把新知识都详细地讲解了,孩子听懂了,也就以为学会了。
		
	
可若缺少课后的复习、思考和作业,只是「听过」的知识不会被真正吸收。
		
	
孔子说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
		
	
越聪明的学生,越懂得课后学习的重要性。
		
	
		平时辅导作业的时候,很多家长习惯了“陪读”,有的始终在旁边指点督促,有的实在看不下去,直接动手帮孩子完成作业。
 
	
		
	
家长的过度干预,会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。
		
	
反正做错了有人帮忙修改,不做了有人代劳,考差了还有人帮自己找借口。
		
	
没有责任心的孩子不会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,也就习惯了偷懒,不动笔,不动脑,也不学习。
		
	
 
 
	
		
	
		 
	
		习惯了偷懒
孩子真的会变“笨” 
	
		
	
懒惰是一种坏习惯,会严重耽误孩子的学习。
		
	
很多家长以为只要督促孩子就行了,却不了解,孩子表面上的懒惰容易发现,深层次的懒惰却无迹可寻。
		
	
孩子认真听课,回家后也一直做题,为啥成绩就是上不去?
		
别的孩子也没我家孩子努力,为什么别人总拿第一,我家孩子却不上不下?…… 
	
		
	
面对这些疑惑,最好的答案就是: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,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。
		
	
曾经有清华大学教授大胆评价:
		
	
在中国,至少有一半学生在“假努力”!
		
表面上看非常刻苦,任劳任怨,实际上学习时懵懵懂懂,成绩一塌糊涂。 
	
		
他们看上去用了十二分的功,但因为方法不当、效率过低,导致最后只有6分的收获。 
	
		
	
不是学习时间越长分数就越高,不是不停补习就能脱胎换骨,不是每天只睡5小时就是勤奋。
		
	
「伪勤奋」对于孩子的伤害,是很严重的。
		
	
请观察孩子是否存在以下问题:
		
	
做题不彻底,过于依赖参考答案;
学习没有针对性,做题贪多求全;
不懂归纳知识点,学过了就忘了;
		
	
付出的学习时间越多,收效却越小。孩子饱受「伪勤奋」的折磨,就因为没找对方法。
		
	
没有目标的努力,没有计划的奋斗,都只是作秀。
		
	
		 
 
	
		
	
但是我们常常认为,平时做过的,考试就能做出来,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,为什么呢?
		
	
		
	
所谓熟练度,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,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,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。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,并不一定全对。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,很可能做的又快又准;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,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。
		
	
✎ 解决方法
		
	
一道题目,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,并且每次都在思考,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。这样才会在考试中能做对。
		
	
		
	
还有一些题目,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,因为平时做对过,只是考试错了。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-2次,有一个模糊的概念,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?之间的关联是什么?可以有哪些变化?并未深究。
		
	
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,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素到的记忆存储,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。
		
	
所以考试订正时,这类题目,不妨再变形或者深究一下,举一反三,这时会发现同学们又疑惑或者糊涂了。所以,学过,并不等于是学会,更不等于融会贯通。
		
	
✎ 解决方法
		
	
试着去讲解题目,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,表示确实理解了。通常在讲解过程中,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。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意思。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,知困然后能自强也。故曰教学相长也。
		
	
		 
 
	
		
	
		
	
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,你是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,还是不断删除修改?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。
		
	
如果平时做事力求“一遍做对”,“每遍都提升”,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。这需要用心投入和沉稳,还需要刻意自我要求,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。
		
	
		如果做错了,觉得“没关系,以后还有机会”,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。另外,准确率还和“做题量”以及“题目类型”有关。
 
	
		
	
所以如果平时单元的作业100题总要错3-5题,考试的出错率基本会翻2-3倍。而概率因素导致平时错误率越高,考试时失分率越成倍增大。因为考试时题目的类型更加宽泛和变化多端。
		
	
✎ 解决方法
		
	
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,提高准确率,争取会的做题,建立错题本。
		
	
好吧,我们再回到那位跳水运动员这儿----如果半年后他参加比赛,他现在就需要各项体能的训练,基本动作的反复练习--每次都要力求完美,整套动作也需要练得无比熟悉犹如本能,然后才有可能走上赛场。即使这样,也不是万无一失的。
		
	
所以放弃“粗心”这样的说法吧,放弃“粗心”这个观点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认真查找原因,制定训练的计划,获得真正提升。
		
	
获得提升的,决不仅仅是成绩,还包括审视问题的角度,解决问题的策略,行动力,意志力。
		
	

		
	
		
	
✍ 慢慢读题
		
	
拿到试卷后,读题速度要慢,尤其是题目较长时,更要慢读,细细读!一边读,一边思考,同时把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。比如,把已知的数据标示在题目的图上。
		
	
切记,题目没有读完,不能妄下结论。
		
	
这样一遍读下来,基本也就只需要一遍,有用的信息都正确进入自己的脑海,做题就能正确运用所有的已知条件啦!那么看错题目,看漏条件这些事故,就彻底跟自己拜拜喽。
		
	
✍ 演算工整
		
	
解答数学题时很多计算都会在草稿纸上进行。草稿纸嘛,又不用给别人看,所以很多同学的草稿纸就乱成一团糟。
		
	
相信孩子都有这样的经验,如果遇到复杂题目,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列出很多方程、计算式。
		
	
然后费劲仔细观察这些方程,找出隐藏的关键信息,才能解出题目。
		
	
这时候,如果自己的草稿纸上的计算过程比较整齐,干净醒目,那么发现已知条件中暗含的关键信息就比较容易,更不会发生挪错数字,弄错符号等情况。解题过程自然一帆风顺!
		
	
		 
 
	
		
	
关注微信公众号,互动精彩。
